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策解读>>正文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问答31-40
发布时间:2017-02-06 发布者:广东省参茸协会

三十一、如何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发挥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优势、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独具特色,在把握健康状态,加强健康管理,养生保健以及疗养康复过程中作用突出,深受广大老年人欢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长寿水平的必然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整合发展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着力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从2013年开始,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建立中医体质辨识档案,使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老人提供连续、规范、舒心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老人在家能够安心养老。2015年已有40%以上的65岁以上老年人接受了一年两次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同时,在乡镇和社区广泛建设的中医馆、国医堂,也很好地为老年人提供融多种中医药方法为一体的综合诊疗服务,综合解决老年人医疗、康复、养生保健问题。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有53.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4.6%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的中医馆、国医堂。
    (二)着力为老年人看病就医提供保障。鼓励中医医院积极设置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设老年人就诊绿色通道,制定老年病中医诊疗方案和中医临床路径,不断提升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疗能力。同时,针对机构养老多数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实际情况,鼓励中医医院积极探索与养老机构、护理机构、康复疗养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协作;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办以中医老年病和中医康复、照护为主的中医医院、门诊部和诊所,为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中医医疗、康复和养生保健服务。
    (三)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产品开发。针对老年人慢病防治、养生保健、饮食起居、康复护理、心理干预等需求,开展面向基层医护人员、老年家政护理人员的中医药健康养老相关知识与技术培训,开发安全有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产品和服务。目前,已经有中医体质辨识、四诊仪等多种专门用于中医药健康管理的仪器和设备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广泛推广和使用,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持续加力和深化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着力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个人群提供高水平的、形式多样的、层次多元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二是加强部门协调和合作,着力在中医药健康养老相关政策、机构、人员、技术、产品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通过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建设健康中国、为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发挥中医药应有的作用。

三十二、如何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发展?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中医药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国务院已将中医药健康旅游纳入《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纳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旅发〔2016〕15号)和国家旅游局2015—2017年工作重点。中医药健康旅游也是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系会议制度重要工作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旅游局在2014年签署了《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合作协议》,2015年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旅发〔2015〕244号),积极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工作。
    中医药健康旅游是新兴业态,需要不断探索新理念和新模式,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推广应用互联网技术,在产业化改革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旅游业与养老相结合,打造一批特点鲜明、优势明显、综合实力强、具有示范辐射作用和一定影响力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全面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有序发展。
    目前,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积极推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建成1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0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00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

三十三、中医药传承工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中医药传承工程主要包括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中医药传承博士后等传承中医药学术、培养中医药人才项目。
    “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了740名指导老师和1476名继承人组织开展了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建设了60个国医大师和956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遴选了64个学术影响深远、临床疗效显著、特色优势明显的中医学术流派开展了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并将中医药传承工作与国家博士后制度结合起来,培养了近百名高学历中医药传承人才。
    “十三五”期间,根据《规划纲要》有关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启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其中以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为重点,组织开展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新建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培养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加强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争取到2020年,所有县级中医医院建设1-2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三十四、《中华医藏》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
    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2012年由文化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牵头组织《中华医藏》编纂出版项目,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方案,组织落实。
    《中华医藏》是相对于《中华道藏》《中华佛藏》《中华儒藏》而言的,是系统、完整的中华医药典籍集大成性工程。项目在对国外内中医药典籍开展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开创性、代表性、集成性”的原则,即力求收录具有中医开创性理论的中医古籍、收录珍稀孤罕的中医古籍、收录具有学科代表性的中医古籍的收书范围及原则,同时兼顾版本价值和中医的学术价值,从现存的8000余种中医古籍中选取2289余种进行整理、汇总与影印,力求比较完整地保留和展示现存中医古籍原貌,反映两千多年来中医药发展的成就、中华医药文化的多元性以及民族医药的特色和成就,揭示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
    《中华医藏》编纂出版工作将对中医药古籍的进一步普查、原书再生性保护、医药古籍版本厘清、中医文献研究与临床知识发掘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利于完整保护与保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医药文化,对于充分挖掘中华医学宝库中的科学和人文精神,保持中华文化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目前已完成了项目必要性研究、专家选目和查重,确定了编纂出版的书目,起草了《<中华医藏>编纂出版工作方案》,明确和完善了《中华医藏》编纂工作架构和机制。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文化部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同时积极争取项目经费,推进编纂出版工作。

三十五、为什么要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具体内容是什么?
    中医药传统知识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群,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世代传承发展,高度文献化并广泛传播,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原创知识资源,蕴藏的巨大利益使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争夺的重要资源。一些国家借助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开发中医药传统知识,无偿利用这些宝贵财富。现行知识产权制度鼓励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医药,并对产生的技术成果申请专利保护,但现行制度只能对基于传统知识利用而产生的新成果的下游部分进行保护,而传统知识作为创新的源头,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因此,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更注重源头的、“从头至尾”的整体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阻断对中医药传统知识形形色色的“不当占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方面具有较坚实的工作基础,2004-2005年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专题研究提出了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概念和内涵,对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宗旨、保护内容与保护方法进行了研究。2013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中医药行业专项设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技术研究”项目,在全国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目前已收集活态性中医药传统知识项目5000余项,对收集、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中医药传统知识项目进行了登记和立档。同时构建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数据库,并已收录隋唐以前32种方剂类古籍内容共计38000多首方剂,为保护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将摸清资源家底,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数据库;推动制度建设,构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专门制度,解决“保护什么”、“如何保护”的关键问题;与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共同主导国际传统知识谈判,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继承创新,服务人类健康。

三十六、如何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
    师承教育,指以跟师学习、研习典籍为主要形式,以继承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中医药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创新发展中医药学术、提高中医药技术水平为目标的个性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师承教育伴随中医药学同步产生与发展,师授徒承,父传子继,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以后,院校教育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但师承教育所具有的师徒关系紧密、教学方式灵活、注重个性专长、突出实践技能等特点,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对传承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理念、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培养中医药人才和推进中医药传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中医药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组织开展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名老中医药专家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等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并将师承教育融入了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中医药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过程中。师承教育已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初步建立了贯穿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体系。
    《规划纲要》提出,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一是体系的建立。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二是制度的建设。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建立传统中医师管理制度。三是工作室建设。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吸引、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
    下一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继续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等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进一步推进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全面融入,并从完善政策、健全体系、运行机制、保障措施等层面,制定《关于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的意见》,逐步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

三十七、为什么要建立传统中医师管理制度?
    目前,中医专业的执业医师有学历教育的、有师承的、有确有专长的,但在执业管理上未实行分类管理,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并进行医师执业注册后,其执业范围与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医师没有任何区别,这种规定相对增加了师承和确有专长医师的医疗风险发生率,同时对其他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也有悖公平。
    另一方面,我国民间有许多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掌握很多疗效独特的验方和技术,深受百姓欢迎。《执业医师法》和《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虽然为此类人员提供了取得中医医师资质的途径,但由于他们普遍缺乏系统完备的理论教育,目前的医师资格考试体系评价方式不能充分体现其特点,导致大部分此类人员很难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合法行医资格,使某些独具特色、疗效显著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失传。
    建立传统中医师管理制度,有利于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客观评价民间中医医师真实能力,有利于中医药独特技术方法的传承,符合中医药特点和发展规律。

三十八、如何处理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中医药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是中医药发展创新的源泉和基础,推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协同发展,促进医学科学体系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发展中医药应当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在系统继承中医药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保持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自主创新,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技术体系,进而提出医学整体发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展新实践,争取新突破。

三十九、如何加强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多学科协同创新与医教研产协同创新,促进各创新领域之间的紧密衔接与成果转化,是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理论创新。
    充分发挥中医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中医理论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和优势,建设一批多学科参与、具有稳定研究方向和较高研究水平的中医理论创新基地。加强古医籍文献整理研究,推进中医理论的传承研究、科学内涵现代诠释和实践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方法学体系,切实加强中医理论创新成果对临床和生产实践的指导。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结合的经费投入机制。鼓励开展自由探索与服务国家目标相结合,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运行机制。建立以同行评价为主,着重评价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的科技评价机制。
    (二)临床实践创新。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中医临床实践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和优势,尤其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核心作用,支持建设一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中心、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室。鼓励以解决临床重大疾病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和健康服务质量、促进人民健康为目标的实践创新研究。建立政府引导、医疗机构自筹、相关企业与社会多方参与的经费投入机制。建立由同行专家、患者与第三方机构相结合,着重评价对解决临床重大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和服务质量的贡献价值以及成果转化应用成效的科技评价机制。
    (三)产业技术创新。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研发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企业积极借鉴国际先进标准,建立健全产品和技术标准,提高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竞争力。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经费投入机制,同时鼓励企业反哺基础研究创新和临床应用创新。建立由市场和用户相结合,着重评价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贡献的科技评价机制。

四十、如何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
    为加强具有原创优势的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战略规划》提出了四项具体任务:一是深化中医药理论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深化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方法研究,开展经穴特异性及针灸治疗机理、中药药性理论、方剂配伍理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研究,建立概念明确、结构合理的理论框架体系。二是加强防病治病技术研究。加强对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防治重大疾病和治未病的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三是开展仪器设备研发。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一批基于中医理论的诊疗仪器与设备。四是开展新药研发。探索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新模式,推动重大新药创制。鼓励基于经典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的中药新药研发。针对疾病新的药物靶标,在中药资源中寻找新的候选药物。

联系我们:(020)32206039、32206251
版权所有: 广东省参茸协会
备案号: 粤ICP备14046626号

粤公网安备 44011202000304号

主办单位: 广东省参茸协会 网站制作:广州宏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