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参茸知识>>正文
集安清河野山参的特点和功效
发布时间:2014-12-30 发布者:广东省参茸协会


集安清河野山参的特点和功效 

            

     


                 

集安清河野山参的特点和功效

说起人参,人们大多想起的是起死回生的功能。一直是御用的仙草。那么什么样的人参才具有这样的作用那。是普通人参,还是移山参,还是林下参,还是野山参那?显而易见一定是野山参,一定是经过成白上千年的自然生长在林间的纯野山参。但是随着人们对纯野山参的采挖过度出现了野山参资源的枯竭。不要说百年了就是现在50年以上的野山参也是少见的。勤劳智慧的长白山人意识到了这种危机,寻找适合纯野山参生长的地方,效仿纯野山参生长的环境进行培育,经过大自然的自然淘汰终于培育出纯野山参的替代品林下参。和纯野山参唯一的区别是野山参是由鸟兽传播种子,林下参是人为的在林间播种。野山参的生长周期时间长在50年以上,而林下参是一般在15年以上。野山参的药效有效成分要高于林下参但是林下参的药效也已达到对人体保健的功效,是其他人参所不可比拟的。其中集安清河野山参就是林下参中最好的代表,在2011年集安清河野山参”已由国家质检总局核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清河山参”有了国家名片。


集安清河野山参特点


集安清河野山参的主要产地在集安市和相邻的辽宁本溪的桓仁以及通化县。其中集安的青石镇、榆林镇、花甸镇、头道镇、清河镇、台上镇、财源镇、大路镇、太王镇、麻线乡、凉水朝鲜族乡都是主要产区,其中以财源镇的新建村的品质最好。这里的地域很适合野山参的生长。无论是自然条件、植被条件、林象条件、林地条件还是空气、土壤、温度、光照、水分等等都具备其生长要求。这里是浑江流域与新开河流域交汇处。这里的自然环境保护较好主要植被有:乔木、灌木(如榛树、胡枝子、刺五加、鸡树条、山梅花、龙牙木、金刚鼠李)、草本植物(如:东北茶、尖叶白前、山芍药、掌叶铁线蕨、东北山梅花、老山芹、小叶芹、细辛、百合、粗茎鳞毛蕨、山艾蒿、野豌豆、宽叶台草等)、藤本植物(如:木通、五味子、山葡萄等)。地面蕨类(如:风尾蕨、粗茎鳞毛蕨、猴腿子等)、苔藓(如:葫芦藓、金发藓、万年藓等)、真菌(如:松蕈蘑、扫帚蘑等)。树种一般为蒙古栎、槭树、柞树、紫椴、糠椴、红松等10余种。形成高、中、低3层自然屏障,郁闭度(是指林地间树冠相互衔接的程度,树冠在林地投影所占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称为郁闭度)0.6-0.8。这里群峦起伏,河谷纵横,水流不断,窝风向阳,缓坡林多。土壤多为表皮腐殖土,中间为棕褐色的沙化土并掺有大小不一的小石块,深层为黄沙土。这样独特的环境就造就了集安清河野山参独特的特点。其特点是芦长体灵,皮老纹深,须长而清疏;须上有珍珠疙瘩。


其中(1)须:长条须,老而韧,清疏而长,其上缀有小米粒状的小疙瘩称之谓"珍珠点"。

(2)芦:芦较长,分为二节芦、三节芦、线芦、雁脖芦。 二节芦--有马牙芦和圆芦者。 三节芦--有马牙芦、圆芦和堆花芦。 所谓马牙芦,是根茎上的茎痕明显,形如马牙状,多在根茎上段。所谓圆芦,是根茎上的茎痕因年久而长平,形如圆柱状。所谓雁脖芦,是根茎细长,稍弯曲,如雁脖状。所谓线芦,是因年限久远,根茎上的芦碗长平,根茎又细又长。

(3)皮:老皮,黄褐色,质地紧密有光泽。皮嫩而白者,则不是纯山参。

(4)纹:在毛根上端肩膀头处,有细密而深的螺丝状横纹。横纹粗糙,浮浅而不连贯者则不是纯山参。

(5)体:多为灵体伴有一部分顺体。

药用价值

集安清河野山参药效虽不可和纯野山参相同但是形体特征可与野山参相媲美,药效也上仅次于野山参 其质量和价值均可与野山参妣美,有效物质含量高,有良好的滋补作用。药用价值极高,具有补气强身,益智安神,延寿美容等显著功效,通常用于病后体虚,食欲不振,治疗心血管疾病、胃和肝脏疾病、糖尿病、神经衰弱,健忘失眠等,尤其是“独参汤”,对抢救危重病人有神效。民间有“人参治死人无过,黄连救活人无功”之说。

食用方法

集安清河野山参,既可直接药用,又可制成多种保健食品、保健饮料。如人参菜肴、人参可乐、人参酒等。口味清新,强身健体,增进发育,延缓衰老,有补气强身,益智安神,延寿美容的显著功效。人参的食用方法很有讲究:

1、炖服:“将人参切成2cm薄片,放入瓷碗内,加满水,封密碗口,放置锅内炖4--5小时。2、嚼食:以2~3片人参含于口中细嚼,生津提神,甘凉可口,是最简单服用方法。

3、磨粉:将人参磨成细粉,每天吞服,用量视个人体质而定,一般每次1~1.5克。

4、冲茶:将人参切成薄片,放在碗内或杯中,用开水冲泡,闷盖5分后即可服用。

5、泡酒:将整根人参可切成薄片装入瓶内用50~60度的白酒浸泡,每日斟情服用。

服用禁忌

服用林下野山参要每次少量,连续服用一段时间为好,忌讳一次服用太多。服用期间不宜饮茶,不宜与萝卜、藜芦同用。

联系我们:(020)32206039、32206251
版权所有: 广东省参茸协会
备案号: 粤ICP备14046626号

粤公网安备 44011202000304号

主办单位: 广东省参茸协会 网站制作:广州宏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